《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谈“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广州天地林业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谈“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来源: 求是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这一重要著作出版以来,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今天,笔记君与您一起学习该书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2018年5月18日)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5月18日)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2019年4月28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2019年9月18日)

  二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刊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文,正是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科学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这“六项原则”是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球共赢观的集大成,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严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核心,也是根本。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对立,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而要与之和谐共处。

  关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于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关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律的认识。总书记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性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为我们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不可逾越的底线。

  关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文,也是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这“五个体系”全面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战略安排。这“五个体系”建设,相辅相成,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最终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指引。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绿生活进一步指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边打边防,减存量,防增量。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成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必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治理水平,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人类日益深刻认识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中华民族素来有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主张道法自然、顺天量地、应时取宜、节用御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刻阐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出“五个追求”的行动倡议,向世界传递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发出全球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中国邀约。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总书记指出,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总书记指出,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讲话刊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20期)。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同时,也直指黄河的种种近忧、隐患。

  黄河流域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破解?一段时间以来,总书记一直在思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总书记深思熟虑后的大思路。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书记给出了鲜明指引:从黄河生态系统这一有机整体出发,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分类施策。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黄河为害,害在泥沙。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

  如何用出最大效益,里面大有学问。对此,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然最后只能“嚼干馍”了。另一方面,要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切实改变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和浪费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文章,必须把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搞清楚,找对路子,不能一说发展,就“捡进筐里都是菜”。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好各自比较优势,不能都搞成一个模式。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确定了“24字”方针: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责任编辑:任洁

2020年10月20日 20:52
浏览量:0